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让城市因地铁更具活力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下,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智慧。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表示,轨道交通不仅让人们在城市里的流动更便捷,也带动区域的发展,让城市因为地铁更具活力。

“从这条街去下一条街,轨道交通就像是在城市里面打横走的电梯。”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简称“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智慧的轨道交通将让人们在城市里的流动更便捷,从这条街到下条街会很方便,就像今天坐电梯的感觉;同时,地铁也将带动区域的发展,让城市因为地铁更具活力。因此,他强调要将地铁打造为更加宜人的城市出行空间,让人们在城市中的流动更便捷、更愉悦。

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 中新社记者摄

2006116日,京港地铁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而成,成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以PPP(公私合作制)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城市地铁线路的公司。

2009928日京港地铁4号线开通至今,十余年间,京港地铁运营的线路已扩展至4号线、大兴线、14号线、16号线、17号线5条线路。其中,地铁4号线是国内轨道交通领域首个PPP项目,开创了内地轨道交通领域公私合营的新模式,14号线、16号线也是京港地铁以PPP模式参与投资、建设并运营的北京轨道交通线路。

让出行更宜人、温暖

贯穿京城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地铁4号线与大兴线贯通而行,在几年前,乘客就发现车站洗手间内设置有塑料材质的母婴台,虽简单但却令乘客好感陡增。

开通十余年来,这条“大动脉”客流量持续增长。为让乘客拥有更好的出行体验,线路不断调整行车组织,缩短高峰最小发车间隔,采用大小交路套跑模式,缓解高峰时间的客流压力,提高运力。2021年,针对4-大兴线客流的持续变化,京港地铁创新了复合交路套跑模式,对运力运量进行精准匹配,提升早高峰的列车运行效率。

2021年底,北京新开通9条地铁线(段),包括京港地铁新开通的3条线(段):17号线南段、14号线剩余段以及16号线玉渊潭东门站。

20211231日京港地铁3条新线(段)开通当日,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与沿线居民及乘客交流

这一次,17号线南段各站设置有LED屏幕及电子标志标识,提供更及时、更醒目的出行引导,17号线列车上的LCD动态电子地图让乘客在下车前就能了解下一站各出口、卫生间的分布等信息。值得一提的是,17号线南段所有车站均设有母婴室,并专设独立的清洁工具,提高清洁质量,同时,车站对母婴室进行了精心的装饰,增加温馨氛围,为乘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京港地铁17号线列车 

在部分重点车站,京港地铁还充分考虑到行动不便乘客的行进路线,在站台离直梯最近的车门位置,增添了尺寸更大,颜色更鲜明的无障碍标识,以引导有需要的乘客更好地利用无障碍设施出行;此外,京港地铁还在17号线十里河站打造了“能听音乐”的地铁站,在运营时间试点播放经典钢琴名曲作为背景音乐,营造车站轻松、愉悦的出行氛围,让奔波忙碌的乘客在舒缓的音乐中减轻压力,增加一份温馨与轻松。

这些都与乘客的体验息息相关,从细节的服务改善入手,从乘客感受出发,京港地铁不断深入洞察客户需求,提升乘客服务质量。

其实,自2016年邵信明从香港来到北京任职以来,他时常体验在北京坐地铁的感受,也会抓住出差的机会乘坐其他城市的地铁。

作为一家地铁公司的总经理,他笑言,坐地铁也是职业习惯。

他通常以“乘客”的身份去体验地铁服务与设施,包括各类导向标识、便民设备设施、车内温度等。

当然,他也会从地铁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审视站内照明、设备设施状况、车站文化氛围及出行空间打造等等。

邵信明表示,我们不断地从“以客为先”的角度去看,从乘客体验出发,力求把地铁这一城市出行空间打造得更好、更宜人。

让出行更智慧、可靠

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有效途径。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下,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智慧。16号线北段成为全国首条5G信号全覆盖的地铁线路;4号线和16号线国家图书馆站在北京轨道交通首次引入车站智能服务机器人;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设立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5G+MR(混合现实)”体验展;地铁17号线成为国内首条实现站台轨旁全电子屏动态媒体的线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技术也更好地助力了地铁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器人消杀、红外线测温等多项举措保障着乘客的健康。在这些创新背后,是京港地铁持续打造智慧地铁的努力。

与此同时,京港地铁也在用科技提升地铁运维工作的效率及可靠性。京港地铁试点16号线信号系统智慧运维,并逐步开发设备健康管理、智能分析、故障管理、现场协同等功能;试用变电所智能巡检机器人,提升巡检工作的效率及精准度。

邵信明表示,科技已渗透到方方面面,在未来发展中,会更多关注如何让科技服务于运营管理;同时,将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手段,转变地铁维修策略,实现预判性维修,让地铁运营管理能更好地实现“治未病”,让出行交通工具在确保效率和安全的基础上,更凸显“质量+可靠度”,从而提升乘客体验。

让城市更具活力、可持续性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OD)作为一种能够助推轨道交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邵信明介绍,成立于1975年的港铁,目前在全球多个国家、城市拥有丰富的、多种制式的轨道交通运营经验,其中,港铁在TOD方面通过“铁路+物业”模式,一方面让轨道与周边业态有机发展,让社区与交通枢纽连接,通过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让居民享受更便捷、绿色、高质量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轨道交通带动沿线地区发展,优化城市结构,利用部分效益回馈轨道交通项目,填补建设、资产更新、追加投资、运营资金缺口等,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共赢。例如将军澳车辆段的日出康城,在约18年的时间里,原本只是车厂用地的日出康城被发展为集住宅、商场、运输系统于一体的小区,为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生活,也让区域更具价值。

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 中新社记者摄

目前,北京轨道交通在多年发展基础上开始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邵信明表示,港铁在TOD方面的实践可以为此提供参考,同时,京港地铁也正在研究DBFOT(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模式,以推动轨道交通长期可持续发展。

让合作更紧密、更广泛

202112月,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和河北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编制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白皮书(2014-2020年)》正式对外发布。《白皮书》指出,七年来,京津冀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里程达727公里,七年来增加了200公里。

2021年是北京轨道交通新线开通的“大年”,开通线(段)数为历年最多,共9条线(段)开通试运营。随着新线路的开通,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达783公里。

根据北京交通工作会议提出的规划,“十四五”时期,“轨道上的京津冀”将更加畅通便捷,轨道交通里程(含市郊铁路)1600公里,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力争达到76.5%

在“十四五”期间,北京将持续推动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京港地铁正在积极参与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在4号线北京南站,已实现从高铁换乘到地铁的乘客无需二次安检,所辖各线也积极配合实现了京津轨道交通乘车二维码的互联互通,为乘客提供更多便利。同时,2021年底14号线的贯通也正在让地铁北京南站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一小时通勤圈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邵信明表示,未来,京港地铁还会把更多经验应用和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来,全力为乘客提供安全、可靠、舒适、便捷的生活服务,为行业及北京城市的发展创造更大价值,打造更加宜人的城市出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