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地铁HR副总周新:工作是你吃了还得吃,职业是你吃了还想吃

地铁是很多都市人必备的出行工具,每天进出地铁,我们都会遇到地铁工作人员,然而这群人却是多数人眼里“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京港地铁人力资源副总经理周新很有发言权,他说这些人是“真正的地下工作者”。

地铁不像陆上交通工具,它在运行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堵塞,才能保证运营的安全和稳定,所以日常的维修和保障尤显重要,而维修人员人们平时基本见不到。

“他们是晚上我们睡觉的时候,11点半收车了之后,才开始出来工作。”周新告诉猎聘。

他们的工作不仅确保了地铁运营所需要的关键因素——安全、准时、稳定、高效,还一次次提升了人们的出行体验。

京港地铁2006年成立,其负责运营的北京地铁4号线是国内采用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中文直译为“公私合作制”,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模式的先行者。此外,京港地铁还负责运营大兴线、14号线及16号线。京港地铁一直都在缩短发车间隔时间,精确到以秒为单位。

以4号线为例,2009年9月28日,4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开通当日即实现全线自动驾驶模式以及最小发车间隔三分钟的开通水平。2011年到现在,4号线早高峰最小发车间隔达到1分43秒,成为国内地铁路网中发车间隔最短的线路。 

发车间隔的缩短,加之临客的增加,让乘客即使在客流最大的工作日早晚高峰,也能有准时、快捷的出行体验。

“为了减少短短的一秒钟,我们都会从技术上、责任心上、物流上考虑很多因素,这会增加调度、技术、人员的成本,但目的只有一个——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周新说。

师徒制难以解决供需问题 培训体系可标准化可量产

传统的轨道交通行业一般采取师徒制,但是在地铁大规模扩张的情况下,这种模式难以解决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

据周新介绍,全国现有32个城市开通了地铁,每开通一公里一般平均需要65-70名工作人员,地铁人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怎样能在扩充人手的同时,保证人员能够合格上岗?这是挑战整个行业的一个大问题。

作为港铁与北京企业合资组建的公司,京港地铁凭借近水楼台的优势,借鉴港铁的培训体系,采用标准化的流程,规模化进行人员培养。同时又积极创新,弥补了交通轨道行业传统的师徒制培养周期长、效率低的弱点,也解决了京港地铁作为后起之秀人员有限的问题,实现了人才的量产,使自身“从小变大,从大变强”。

在培训方面,京港地铁率先引用了航空的标准,更加精细化、专业化、高标准,被培训对象涉及司机、调度、站务员以及工程维修的技术人员。

据周新介绍,单单一个列车司机的培训,就涉及130多个重要知识点及技能点培训项目,其他运营相关岗位也是这样划分精细、培训全面。

然而,在实际的地铁运营中,突发情况很少,有些情况可能多少年都碰不上,但仍要求工作人员在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时具备应急处理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京港地铁自主研发了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首创的智能行车培训演练系统,创新性地实现了司机、模拟控制中心、站务、维修的联动演练。

同时,京港地铁在培训系统里加入了全世界多种列车运行突发案例,在逼真模拟演练的状态下培养司机的应急能力,让新员工掌握了技能,老员工重温、巩固自己的经验。

此外,通过各岗位联动的培训演练,提升京港地铁运营相关人员的应对能力,一旦出现状况,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响应,第一时间妥善处理突发情况。

工作是你吃了还得吃 职业是你吃了还想吃

周新在校招的时候经常向大学生强调,京港地铁给求职者提供的是职业,而非仅仅一份工作。

对不少人而言,工作和职业通常是可以划等号的。当被问起为什么这两者在他眼里会有不同,他幽默地解释:“工作是你吃了还得吃;职业是你吃了还想吃。”

除了培训赋予员工技能,周新更看重的是用事业和文化留住员工,对员工付出关爱,让员工有所成长。

“你很难想象,如果我的员工不高兴,他服务的乘客怎么能高兴?”

除了薪酬福利,周新想的更多的是用事业留人。京港地铁针对不同的人才设有优才计划和专才计划。前者是为公司打造擅长多个领域的通才,后者则是培养某个领域的专家。

据周新介绍,京港地铁每年都要在优才和专才计划上投入不少资金,请专业咨询公司帮助员工认识他们的优势和不足,提供给他们“看得见的职业发展路径”。

对于人员的储备,京港地铁做到了未雨绸缪,他们在业内率先实行校企合作,现在已和十余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并加大了招收管培生的力度。2017年,其管培生为120名,是往年的4-6倍。这些管培生被送到香港、杭州等地的兄弟公司去锻炼,获得过硬的业务能力。

痛苦的喜悦 是压力也是动力

周新预测,北京要完成2020年开通近千公里的地铁,人员缺口达近3万人。而北京或者周边城市每开通一条新的轨道线路,周新就能感觉到新的招聘压力。在国家铁路大发展和“交通强国”战略下,地铁无疑面临着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我必须要做好的准备是北京或是周边城市每开一条地铁线,我的人员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离职状况,我要对此做出预判,否则公司的发展就可能在某一天遇到问题。”

京港地铁也曾出现过人员流失、被人挖角的现象,有行业中的朋友调侃,这是京港地铁对北京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做出的贡献,这让周新深刻感受到“痛苦的喜悦”。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怎么把人吸引来,怎么把人留住?”周新说,“同时,还要保持你的竞争力,你的活力,你的高效,就是目前我遇到的最大挑战。你还要以人为本,做到所有人都满意不太可能,但是你要尽量做到更多的人满意。”

坐地铁“暗访” 听最一线的声音

目前,京港地铁新一年的人员招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周新理想的千里马是“一专多能”。除了必要的专业能力之外,要能吃苦,因为经常要倒班;更重要的是要热爱这个行业,热爱才能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此外,对自己专业以外的跟地铁相关的知识要有所了解,比如一个站务员应了解电梯操作和急救知识,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他非常希望内地的地铁人走出去时有自己的职业荣耀感,就像香港港铁的工作人员会引来很多人羡慕的目光。周新认为,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员工对职业的热情,长久地为公司服务。这也是他认定的努力方向。

周新也时常坐地铁“暗访”,他习惯独自一人看看一线“战况”,也要平行比较找找差距。

“带点领导职责的人我都不带,我不让他们参与。我告诉一线员工,有什么问题,要直接反映给我,我要听最一线的。” 

新的问题还会来 永远都有新的挑战

周新是一个有着30年从业经验的人力资源“老兵”,1987年从机械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国企、多家知名外企如山特维克、美国铝业、阿尔斯通工作过,期间曾获得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城市大学MBA学位。2013年,周新加入港铁,任中国区人力资源副总经理。

在这个与人打交道最多的岗位,他也遇到林林总总的人,很多因为工作上的分歧而争吵得面红耳赤的同事最终都与他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经历的人和事多了,养成了他镇定、理性而从容的气质。

周新非常喜欢各种球类运动,尤其迷恋高尔夫球。他打了五年多的高尔夫球,可以打到80多杆,在业余选手里算佼佼者。然而,他对此并不满足,因为打高尔夫球从来都没有“完美”的状态,他发现在把自己打球的动作录下来并放慢镜头的时候,看到的状态和当时自我感觉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这点在业绩管理方面对他的启发很大。他曾对下属说:“你认为的你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你,得让别人来评判。业绩管理,你自己的自评不一定对。让别人去评,不要坚持你自己所说的。”他也因此改掉了自己的固执。

在周新眼里,打高尔夫就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解决一个问题,新的问题还会来,永远都有新的挑战,不论职场和人生都是如此。也因为善于拥抱这些挑战,他得以自由切换于不同的中外企业之间,走到了今天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