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号线、14号线、16号线、17号线、大兴线……首都的地下交通世界里,京港地铁所辖线路融合了北京人文、香港特色和国际标准,这是京港两地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和成功示范。北京与香港在城市轨道交通上有哪些合作实践?京港地铁建设背后有哪些故事?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采访了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邵信明。
京港携手 合作共赢
2006年,京港地铁在北京“呱呱坠地”。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后,北京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轨道交通当时就是其中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经过多轮竞争性谈判,最终“港铁-首创联合体”凭借良好的资信、雄厚的实力、丰富的运营经验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因素,被选定为PPP模式中的社会投资者。2006年1月16日,由京投出资2%、首创和港铁各出资49%组建而成的合作企业——京港地铁成立。邵信明介绍道,京港地铁成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以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制)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城市地铁线路的公司,开创了内地轨道交通领域公私合营的新模式。
说着一口“港普”的邵信明对北京有着深深的情结。“我的母亲在北京出生长大,所以我对北京也怀着浓厚的亲切感。”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正是从那一年,邵信明从航空业转到交通运输行业。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候,我的心情很兴奋,不只是向往,更希望有机会能够去内地,为内地建设和两地融合发展贡献力量。”邵信明回忆在北京的这些年称,他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庆典活动,也赶上了北京冬奥会。香港回归25周年来,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京与港的“混血儿”凝聚两地智慧
过去10年来,北京轨道交通飞速发展,2021年底运营总里程达到783公里,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近一倍,其中,京港地铁从2009年一条线路28公里,拓展至5条线路已开通运营里程近150公里,深深扎根首都北京,逐渐获得了各方的肯定和认可,为北京市交通轨道建设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京港地铁以PPP模式参与投资、建设并运营北京的地铁4号线、14号线、16号线,并负责运营管理大兴线,还以租赁经营模式运营17号线。其中,4号线是国内首条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邵信明介绍道,京港地铁的发展得益于京港两地在轨道交通上不断深化的合作。
邵信明表示,港铁目前在全球4个国家、9个都会城市拥有轨道交通领域的成功实践。在内地,港铁不仅将40余年的成熟经验融入了首都北京,还凭借自身优势,参与了杭州和深圳轨道交通的发展。
邵信明举了一个京港地铁因地制宜的例子。“地铁车门跟屏蔽门之间是有空隙的,于是10年前,我们在屏蔽门两旁加装了防夹挡板,同时,在屏蔽门与车门之间加了防踏空胶条,这些基于安全的措施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带到了北京,为乘客出行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邵信明介绍了PPP、BOT(建设-经营-转让)、DBFOT(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等模式,以及轨道交通的TOD(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模式。他说,城市发展进程中,TOD作为一种能够助推轨道交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京港地铁也正在和多方共同探讨DBFOT模式,以更好地从运营的角度为规划、建设提出建议,令项目后期运营时的管理和维修更为便利、高效;同时,在轨道交通项目30年的运营期期间,需要大量的维修、更新改造费用,这些费用几乎是项目初始投资的2.5倍至4倍。邵信明指出,这些费用如果仅靠票务收入、政府财政或社会资本投入是不可持续的。为此,京港地铁也在与多方探讨以大小循环的理念探索轨道交通系统内部财务自循环体系,注重在DBFOT全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的本地化创新融合香港的成熟经验,成就了京港地铁的独到之处,让北京市民们能够“沉浸式”感受到结合了北京和香港特色的更优质的出行体验,也让京、港两地文化相融、血脉相连。
打开视界迈出阔步 融入国家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2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人口流动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蕴含着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能。“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
“在未来几年,国内轨道交通将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邵信明表示,轨道交通是城市的主要“血管”,轨道交通的快速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畅通城市循环,提高市民出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其实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
如何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在邵信明看来,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轨道交通可以加快人和物的流动,更好地服务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发展,让城市“流动”起来,让城市的“毛细血管”疏通起来,把更多产业带“火”、带“活”。
“十四五”期间,香港企业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整体发展大局?邵信明给出了他的答案。“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也是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香港作为一个中西文化的汇聚点,25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除文化交流这一强项外,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也持续得到巩固。香港和北京通过持续不断融合两地优势,将带来更大的协同效应。”
为此,邵信明建议,港企应该面向祖国,抓紧机会,不止在粤港澳大湾区,在华东、京津冀地区,市场机遇都是无限的。香港很多中小企业也可以多来内地发现商机,加入到香港和内地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来。
“我也鼓励香港的年轻人有机会的话多来内地看一看、走一走,这里充满生机和机会。”邵信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