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地铁见证两地“情投意合”

相拥十载 为京绘就斑斕地下世界

如果将过去20年进行对折,那么京港地铁几乎就诞生在中间点上。它的到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通勤空间变成了舒适的、多姿多彩的艺术化城市生活空间。随列车穿行在一条条由京港合作开发运营的地铁线中,更能感受到香港与内地相互融合的温度、因彼此发生的改变。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说,京港地铁就是“京”与“港”的“混血儿”,一条条京港地铁线正是两地“情投意合”的见证人。

十多年前,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交通压力增加,北京打算在地铁建设领域更多引入外来经验,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港铁抓住了这次机遇,通过与京投、首创两家北京公司共同持股,终于在2006年成立了“京港地铁”。

车站艺术廊 管理国际化

2009年,北京地铁4号线开通运营。这个京港地铁的开篇之作,甫一诞生,便惊艳四座。最具特色的是,每一座站台都有自己的风格:国家图书馆站厅内满墙的古籍浮雕、西单站厅内记录老北京五行八作的图片故事、北京大学东门站厅里震撼人心的学府壁画……地铁站台原来可以成为艺术展廊,很多北京人赞嘆,4号线让市民对地铁有了全新的认识。

“除了看得到的美,港铁带来更多的是一套国际化的运营管理体系和理念。”同样从香港来京的邵信明说,我们带来了一套细緻入微的风险管理系统,对于地铁各类可能的突发情况,都有明确的分析与预案。此外,对于乘客经常遗失物品的现象,京港地铁也有一套高效的失物管理系统,可以异站登记挂失。

最早说到京港地铁不同于其他线路的标誌,则非屏蔽门莫属。在4号线之前,北京地铁较少安装屏蔽门,更没有关门提示音。虽然大多数时候人们并未觉得如何了得,但多年来的事实说明,这急促的滴滴声关乎乘客生命安全。如今,屏蔽门的关门提示音已经成为北京新开地铁的标配,开通较早的其他线路也正逐步完善加装。

京港“混血儿”气质互影响

邵信明把京港地铁视作“京”与“港”的“混血儿”,他说,气质和影响注定是双向的。“北京人非常热情、率直和包容,确实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所以尽管北京与香港有很多不同,但我却能够跟这里的朋友有很好的协作,让港铁的管理运营更好地适应北京的实际情况。”

邵信明举了一个趣例。“最开始我们是按照国际标准去设计车厢密度。但在北京,因为城市超大客流量,所以同样的空间需要容纳更多的乘客。”邵信明说,不同的客观条件和人体距离感,便促使京港地铁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入乡随俗,因地制宜。

近年来,互联网与新科技在内地发展迅速,支付宝、微信钱包、APPLEPAY等逐渐成为内地日常消费付款的主流手段。“这种变化也促使我们逐步在站厅内增加一些可以使用手机 支付的自助贩卖机等设备。”

自从掌舵京港地铁以来,邵信明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北京。他坦言,“我觉得无论港铁与北京公司的合作,还是我个人和北京朋友的相处,都可以用情投意合来形容。”邵信明笑着说,因为合作伙伴是京投、首创两家公司,所以是“三情”相悦。

立足京津冀 关注丝路线

谈及京港地铁下一步的发展,总经理邵信明脱口而出一组数字:今天北京地铁大约有574公里长的一个网络,到2020年将达900多公里,待到这一轮建设高峰结束后,北京将朝着轨道交通里程突破1500公里的目标前进。面对这样一个发张迅猛的地铁网络,邵信明对未来的信息可谓不言自明。

仅拿京津冀来说,就有太多机会可以参与投标和开发,更何况有不久前刚刚横空出世的雄安新区。邵信明说,除了地铁项目,在有轨电车、城际列车、城际列车、城际铁路等方面,香港铁路都颇具经验,因此我们希望在这些领域能有所作为。

当被问到是否有计划乘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开更大天地,邵信明慎重地表示,目前京港地铁还是以京津冀地区为主要着力点。同时,我们也会始终密切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种动向,对于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倡议,京港地铁自然不会没有想法。

冀港青打开视界迈出阔步

目前,港铁参与建设及营运的內地轨道交通项目,包括北京、深圳,及杭州在內的多条地铁线路,规道总长达220公里。港铁常务总监金泽培曾指出未来十年內地将建约6000公里城市铁路,港铁正积极计划參与其中,分享巨大商机。这也給香港的年轻人作出了表率,应该及时抓住內地乃至全世界的机遇,发挥所长,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在掌舵京港地铁前,邵信明曾在香港公司长期工作。谈及对香港青年的发展寄语,邵信明直言,现在內地发展一日千里,机遇甚多,香港青年应打开视界,迈出阔步。

邵信明说,在上世紀七十到九十年代,确有众多欧美企业去香港投资,加之香港本身就在腾飞上升,所以港人的工作机会非常多,可以说今天香港年轻人的上一代确实不需要离开香港,就能找到很好的发展机会。 「现在随着整体经济以及企业布局的发展,无论工业企业,还是商业公司,都在谋求香港之外更大的发展,特別是拥抱內地新的商机。」邵信明说。

邵信明以北京为例说,现在很多北京人住在通州等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每天长距离跋涉到市中心工作拼搏,但他们都非常坚持并富有活力和韧性。同样,香港青年也要克服地理上的距离感,多走出去,才能创造并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