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铁定居北京的香港人——专访京港地铁总经理王绍基

一位香港人,因地铁而在北京定居。十年前,他说着一口难懂的“港普”(香港普通话),现在遛出来的词儿却越来越有京味儿。在接受记者的独家访谈中,这位京港地铁的“掌舵人”——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绍基,用流利的北京话讲述了自己的“双城故事”。

王绍基与北京“结缘”已超10年。2003年,北京地铁4号线启动项目研究,合作模式前所未有,作为首批参与者之一,王绍基开始了在北京的“地铁生涯”。“这个行业永远都很忙,只要线路一开通就不可能停,白天有运营,夜间有维修维护,节假日就更忙了。”王绍基说,渐渐地,他回香港的次数在减少,夫人和孩子也搬来北京生活。渐渐地,他也爱上了这座城。

模式:一个词带来的改变

乘坐过地铁4号线的乘客都有体会,4号线的服务规范而贴心。作为京港地铁在京运营的首条线路,4号线是京港地铁与北京市政府间以PPP模式进行合作的改革探索之旅。

所谓PPP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政府与组织的合作方式,这种模式是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特许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后使合作各方达到比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北京地铁4号线是京港地铁以PPP模式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线路,也是国内首次采用PPP模式进行融资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工程分为A、B两个部分,总投资153亿元,其中70%由北京市政府出资,30%由京港地铁公司出资,建设完成后,由京港地铁运营30年。“PPP的运营模式实现了政府、乘客、行业、股东方和企业本身的多方共赢。”王绍基说。

在谈及如何运用港铁的经验提升地铁服务水平时,王绍基表示:“京港地铁一方面汲取了港铁的管理精华,另一方面充分结合了北京当地的特点,将这两方面的充分融合,促进了公司及运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乘客满意度的快速提高。”

京港地铁在充分研究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特别是所辖线路特点的基础上,借鉴港铁35年的成熟管理理念,致力于为乘客提供安全、准时、便捷的运输服务。王绍基告诉记者,五年间,京港地铁自主开发了多项运营管理系统,实现了运营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同时,部分自主开发的系统具有复制和可迁移的特点,也可以在轨道交通行业中进行推广。

此外,京港地铁在运营方面实现了多次突破。2009年9月28日,4号线开通当日即实现全线自动驾驶模式以及最小发车间隔3分钟的运营水平。此后4号线的客流量快速提升,其运行间隔也不断缩短。“目前,4号线早高峰最小行车间隔达1分43秒,成为国内地铁发车间隔最短的线路。不仅如此,在2010年12月30日,大兴线与4号线贯通试运营,运营总里程达50公里,成为当时国内运营里程最长的地铁线路。”王绍基自豪地说。

服务:细节决定品质

4号线开通5年来,很多服务细节在王绍基的推动下不断提升,就像4号线的员工制服,简洁、亲切,显示着京港地铁服务的专业。“举个例子,在开线之初,我们对国内外很多地铁站内广播进行了分析,认为站内广播对乘客出行起到重要指引作用,而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有不少外国友人乘坐地铁出行,所以我们特别邀请港铁专家对英文广播进行配音,这也是为什么4号线英文广播与其他线路有所不同的原因。”

在王绍基的办公室,记者看到文件柜里码放整齐的文件盒,盒身都贴着统一格式的英文说明,“这都是我自己整理的。”王绍基说。可见,这个房间的“主人”有着非常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王绍基承认,“北京的工作模式和香港不同,特别是做交通这行。”除了在公司里处理各种事务,他常需要参加有关安全、运营等各种会议。“经常回到家刚坐下,又接到紧急电话回去开会。”这样的节奏王绍基已经习以为常。

即使这样忙,王绍基也总会抽时间到车站巡查,看看员工的工作状况、设施情况,听听乘客的声音。4号线全线卫生间大改造,就源于对4号线北京南站的一次“微服私访”。改造升级后,当他再次巡访时听见有乘客拿4号线卫生间与酒店水准做比较时,他由衷地感到欣慰。

“一路心随行”是京港地铁的服务理念,京港地铁在为乘客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想尽办法为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比如,京港地铁利用自有资金投资了近6亿元增购13列地铁车辆及其配套信号设备,去年下半年将大兴线早高峰行车间隔由4分钟缩短至3分钟。同时,车站设备设施的人性化改造也为乘客增添了一份乘车体验。王绍基说:“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共完成改造项目600多项,如在安全门上加装防夹挡板、在站台边缘加装防踏空胶条等,有效地提升了乘客出行的安全性。”

管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北京南四环公益西桥,京港地铁公司大本营所在地。王绍基很看重公司环境对员工心情指数的影响力,“整洁、严谨,同时又轻松、阳光充足,”这是王绍基为员工营造的工作氛围,“不能让大家在Office里有焦虑感!”王绍基笑着说。

工作中,王绍基主要接触的对象就是北京人。在他看来,内地的政府官员和业内合作伙伴都有很强的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能力及创新力。在北京,王绍基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

刚到北京工作,王绍基的装扮一直是西装革履,正式场合领带必不可少,不过现在这身装扮慢慢发生了变化。“以前我是打领带的,现在不了,我发现外出开会,一屋子人只有我这么穿,时间长了就觉得不自然,慢慢也就改变了。”这样的融合让一位地道的香港人学会了用流利的北京话与合作伙伴、普通乘客、媒体记者沟通,也让他的管理理念更加成熟,更加适应北京的环境。

作为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王绍基表示:京港地铁公司始终把“安全第一”的理念放在运营服务的首要位置,将保障乘客的安全出行作为公司的头等大事,为此建立了一套源于港铁,并结合国内法律法规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进行开发的安全管理体系。另外,先进的维修管理体系也为确保良好的运营秩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京港地铁公司与港铁共同开发的“维修管理信息系统(MMIS)”,为所有运营资产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此外,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为现代化管理提供了保障。王绍基说,京港地铁拥有一套自主研发的信息化系统,如“地铁运营管理信息系统”、“运营数据管理系统”等,为京港地铁运营工作的分析、调整、部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展望:用今天赢得明天

2005年,4号线项目取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那一年,王绍基在北京买了房子。“刚开始一个月总要回香港一趟,后来夫人和孩子也搬了过来,一直生活在北京。”就像逐步流利的普通话一样,王绍基笑着说:“非常适应北京的生活。”

工作之余,王绍基也会下厨帮夫人做菜,粤菜、北方菜他都会做,不过这么多年,吃了那么多京城美食,他依旧“受不了炒肝,能接受豆汁”。王绍基说,有一次他回香港在铜锣湾SOGO购物,选完东西买单时,服务员直接跟他讲普通话,把他当成了内地人。“可能有一些言行举止与北京这边融合了,他们也看不出来了。”

定居北京,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这座城市,也慢慢爱上这个城市。

5年前4号线开通的时候,员工只有1800多人,现在已经有5400多人。王绍基与他的团队,不断为这个他们所爱的城市,为北京的轨道交通建设奉献他们最好的一切。

当记者问到京港地铁在今后的资金投入和产业布局时,王绍基说:“目前,北京的地铁建设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够将目前运营的3条地铁线路打造为精品线,让更多的北京市民感受到更加贴心和优质的服务。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也希望不断将这些年积累和引进的先进管理理念应用到更多的线路,促进轨道交通行业的整体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